成年人面对哭闹的儿童总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,认为他们是在“唱着未知的歌谣”,却不记得自己曾经也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各种各样的需求。
回顾出生之时,我们用“哭”宣告自己的诞生,随后的婴儿期,“哭”一直是我们表达生理需求、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,如:肚子饿了、拉稀了、生病了······在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幼儿期、童年期,哭闹行为仍然是我们表达内心情感需求和发泄负面情绪的重要途径。
试着去理解哭闹行为背后的原因——“未被满足的需求”,我们会懂得孩子想用哭闹表达什么。
当孩子哭闹时,我们可以试着用平静、稳定的心态来面对:瞧,这小家伙在用他的方式向我表达情绪,他有什么需求没有需要被看到,被满足呢?
Step1:观察并接纳孩子的情绪
首先,我们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,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,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多体会和练习。
这里有一份小测试,家长可以简单测试你对孩子的了解程度。
阅读每条信息,试着仔细倾听孩子的情绪。然后在纸上写下孩子的情绪,用一个或几个词。一些描述可能包含几个不同的情绪。
① 哦,只有10天学校就放假了。
② 我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,我想不出什么事可做。
③ 我的老师给我们留下太多的作业,我永远都做不完,我该怎么办?
④ 我再也不想和小明一起玩了,他很坏。
⑤ 走开,别烦我。我不想跟你说话,也不想跟任何人说话。你根本不关心我。
(参考答案附后面)
如果你能看懂孩子表达的情绪,那么不要试图去否定和压制他。
“不要哭了,没关系的。”
“你这么爱哭真不是个坚强的孩子。”
这些话是没有任何帮助的,只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被理解和压抑。我们要做的是表达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和接纳。家长可以这么说:
“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,
可以先冷静下来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?”
“看起来你十分伤心呢。”
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,孩子也不例外。作为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情绪之间的联系。
Step2:制止孩子不良行为,拓展情绪表达方式
有些家长认为接纳孩子是接纳他的全部,这个观点是错误的。
我们需要接纳的是他的情绪,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我们应当给予制止——如砸东西、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。
孩子之所以用哭闹、过激行为表达情绪,有时是因为缺乏了情绪表达的技能。父母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探讨表达和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。(当然首先父母需要知道负面情绪包括:伤心、难过、焦虑等)。
除了语言表达以外,还有许多表达和处理的方法。其中一个恰当的情绪表达方法可以是与孩子建立一个“情绪暂停区”,家里谁的心情难受了可以进去呆一会(可参考绘本《杰瑞的冷静太空》)。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张纸和一盒彩笔鼓励他画出内心感受。孩子懂得正面表达自己的情绪之后,相信哭闹现象也会减少的。
Step3:鼓励孩子的进步
当你发现孩子渐渐掌握交流表达的技巧,负面情绪和行为表达有所转变后,你需要鼓励孩子的进步。切忌对孩子简单的赞美,如“你真棒!”,“你做得真好!”等。
这些简单的称赞无法支持孩子持续地改变,而鼓励不仅可以描述孩子具体的行为,同时也给孩子提供了锻炼表达的机会。比如,“我注意到你今天可以独自与其他小伙伴友好相处了,你是怎么做到的呢?”。
得到鼓励的孩子通常内心会更自信和更有力量。
孩子哭闹行为并不可怕,学习情绪表达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在生活中,家长要保持与孩子的联结,用观察、倾听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,体会孩子的情绪,给予孩子支持,让孩子慢慢学会表达和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。
附:你读懂孩子的情绪了吗
1 (a)高兴 (b)欣慰
2 (a)无聊 (b)遇到困难
3 (a)感到学习太难 (b)感到失败
4 (a)气愤
5 (a)感到受伤害 (b)感到气愤,感到缺乏爱